文丨花生
你还会痛快地玩吗?
我指的是那种放松的、沉进去的,不琢磨“玩这能得到啥”,也不会偷偷内疚的玩。
九月的重庆,柏油马路被雨浇得湿漉漉的,太阳一露头,把水汽蒸得慢悠悠飘起来;路边火锅、烤鱼店挨得密密麻麻,红油香混着青花椒的麻劲儿,一吸鼻子全是烟火气。但这段时间还有个“年度限定”,中央公园附近的博览馆那边,总飘着淡淡的汽油味,混着点烟草香,特显眼。
你瞅路边停的摩托车,川A、粤B、沪A、贵B……天南海北的牌照凑一块儿,快能拼张小全国地图了。骑士们在起跑线前集合,盯着女郎手中的赛旗,一拧油门去挑战C湾漂移,引擎嗡嗡响,轮胎擦地的声音听得人心里发紧。连路过的大爷都掏出手机拍,嘴里还念叨“这年轻人,有劲儿”。
这就是中国摩博会,全国摩托爱好者的朝圣局。天南地北的人奔着一个爱好来,凑一块儿就为了活得开心点。
展开剩余89%花生年年都来,不光是为了写报道。之前一篇稿子全网读了上千万,把整个摩托板块的估值都带起来了,挺有成就感;更重要的是,这儿的开心特纯粹,没有写字楼里的“班味儿”,让人能松弛下来。
可就在我盯着骑手漂移的时候,手机“叮”了一声,原来是家长群里炸了。说是国家刚提要推中小学春秋假,大家立马慌了:一半在问“真放的话,补习班得提前排吧?”,另一半直接愁:“别人都在学,咱娃玩了不就落后了?”
一边是摩友们不管不顾的快乐,一边是政策还没落地就先焦虑的家长,我都有点恍惚:咋玩个事儿,就这么难呢?
就像我去年去中蒙俄国境线自驾,进了兴安岭林区。明明请了年假,连多补的两天事假都批了,结果一进没信号的林子,时不时就得掏出手机瞅一眼,就怕采访对象找我找不到;连发张云杉的照片到朋友圈都犹豫,总怕被人看见说“你咋这么闲?”
林业局的朋友看我总盯着手机,拍着我肩膀笑:“你怕啥?现在不是开春,熊不饿,吃不着你!”他哪知道,我是为玩得太开心,而生出了内疚。
不知道这种“想玩又不敢玩”的拧巴,像根绳子捆着不少人。
就像短视频里那些炒补课焦虑的“老师”说的:从幼升小到高考,哪一年都马虎不得;还有人说“孩子补课得避雷,不能考级、不能提成绩的,都别报”。仿佛只有能算进绩效考核的,才算得上正经事,玩都得有用才行。
但跟摩友们聊多了,才发现:对玩的羞耻感,不只是咱们自己心里别扭,还悄悄把经济和社会的活力给捆住了。其实“会玩”,才是破内卷、带经济的关键。不信?听花生慢慢说。
当“玩”成了原罪”“玩”这事儿,好像天生就有错。你看,哪怕是国家要推的春秋假,官方媒体的理由也是“错峰出游,提振消费”,可家长们想的不是“去哪玩”,是“咋让玩变有用”。连出去旅游,都得包装成游学,仿佛不加个“学”字,这趟出门就白瞎了。
明明休假是想喘口气,结果搞得比上班还紧张,处处要用力,生怕浪费一分钟。
这种偏见哪儿都有。就说我当年想骑摩托的时候:认识二十年的中学老师苦口婆心劝我“不安全!最早一批骑的人,好多都不骑了……”;当小学班主任的朋友跟我吐槽:“班里有个男孩就喜欢踢足球,家里也不抓成绩,开家长会的时候,他爸妈一人骑辆摩托来,看着就不靠谱。”
可事实呢?我之前做过调查,摩托车的风险系数跟汽车比,压根没高多少;还有2022年重庆山火,花生采访中印象最深、冲在最前面的,就是这群被说“不靠谱、爱折腾”的骑手。85度的陡坡,他们摔了爬起来继续,摩托车后货架绑着矿泉水、盒饭,一趟趟往山上送——4000多件物资,全是他们扛上去的。你说,这叫“不靠谱”吗?
“玩”才是破内卷的钥匙好多人觉得“玩”是浪费时间、乱花钱,这不是事实——休闲哪是经济的负担啊,明明是破内卷的钥匙。
有个叫加里·贝克尔的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他说闲暇不是没正事,是给工作充电的人力资本投资。
这话花生太有体会了,合理的玩能养精神、提创造力,反而把活干得更顺;而且你玩的时候花钱,能带动一串产业链,比如你去摩旅,要住民宿、吃当地菜,这就给别人创造了工作,最后形成“干活赚钱—休闲消费—带动就业—再好好干活”的循环,多好。
可现在好多人总觉得“多熬一小时班、多补一节数学课”才叫努力,结果呢?把休闲时间挤没了,反而陷入“越累越低效、越低效越要熬”的死循环。
我之前在承泽园读书那阵,把时间掰成八瓣用:白天上课,课间躲走廊采访,晚上熬夜写稿,周末还得坐卧铺回上海陪家人,整个人累得像根绷紧的弦。后来实在扛不住,抽半天骑摩托瞎逛,吹着风的时候,脑子里突然就冒出商业航天封面报道的想法——你看,玩的时候没琢磨工作,反而把难题想通了。
更重要的是,敢放心玩了,内卷的劲儿自然就松了。你不用为了“显得努力”硬熬加班,精力没被透支,陪家人的时间多了,家里也和睦;企业不用靠“堆工时”装忙,能腾出岗位给更多人,这才是真的破内卷。
摩托骑士的大Party,藏着多少活力?每年九月的重庆摩博会,更像一场“为玩正名”的聚会——不用焦虑玩得有没有用,只要纯粹开心就行。而这份开心里,藏着实打实的经济和社会活力。
最新数据我瞅了:今年前七个月,重庆摩托车产量占了全国三分之一还多,全年行业总产值有望破千亿元;全国每出口三辆摩托,就有一辆是重庆造,当地现在正往“世界摩托车之都”使劲呢。
中国摩托车商会的张洪波说,重庆没因为“禁限摩”和新能源就丢了传统燃油摩托,反而靠大排量、高性能突破,把产业活力保住了。最难得的是,这不是“窝里卷”——国产大排量摩托往西欧、北美高端市场卖,2024年上半年出口量涨了72%,靠的不是低价拼,是真靠“玩出来的创新”,比如能兼顾通勤和救援的摩托,在国外卖得特好。
逛展时还撞见个新鲜事:以前专做汽车零件的舍弗勒,这次居然头回凑摩托圈的热闹。他们展位最显眼的是台混动概念车,把汽车上的混动技术挪到摩托上了,48V 电机、动力控制单元都配齐了 —— 连国际大厂都来搭中国摩托的 “快车”,足见咱产业的底气。
其实细想就懂了:以前国际大厂盯着汽车领域,现在主动来摩博会,还不是因为咱国产摩托越来越能打?国内喜欢休闲摩托的人多了,还能往欧美高端市场卖,人家也想过来搭搭车,把技术嫁接到咱的摩托上。
除了经济,社会活力更肉眼可见。
有两个细节我印象特深:一是“年轻感”。我的老家哈尔滨、第二故乡上海,老龄化率都要20%了,可摩博会现场全是荷尔蒙——模特对着镜头笑,骑士翘头的时候,旁边人嗷嗷喊,连卖骑行装备的摊主都笑着说“只要你爱骑,咱就是朋友”。这种松弛感,平时在写字楼、补习班根本见不着。
二是“不生分”。摩友们不管从哪来,停车靠一块儿就能聊:借个火、递瓶水,立马成了搭子。我故意逗他们“四川火锅和重庆火锅哪个更辣”,没人较真,反而拉着我推荐:“解放碑那家老火锅,辣得过瘾,晚上带你去!”在肥肠馆吃饭时,有个北京来的程序员大哥过来搭茬:“刚吃太快,忘拍抖音了,借你这桌拍一下呗?”一聊才知道,他攒了半年假来重庆,就想“纯玩几天,把脑子放空,回去干活才有劲儿”。这才是玩该有的样子啊。
这种活力,跟重庆山火时的骑手精神是通的。2022年山火里,开火锅店的老板关了店门上山,刚毕业的学生瞒着爸妈送物资,他们靠玩摩托的技能扛住了救援重任;现在,他们又在摩博会里创造价值、传递快乐。你看,玩不是逃避,是从爱好里长出底气,长出责任。
我还记得个00后骑手小哥说的话:“鞋底烫得慌,心里也后怕,爹妈还不敢说,可琢磨半天,明天还是得去。为啥?就因为这会儿只有我们能上山,多个人就多份力,不能让山火烧到咱重庆的家啊。”
不是啥高调的话,就是一股子“玩着也能扛事”的勇气。这种劲儿,比“假装努力”珍贵多了。
尾声:在东亚,想简单歇一歇真难写到这儿,我突然笑了——我嘴上说“玩就该纯粹”,可还是忍不住给“玩”套上“破内卷”“促经济”的帽子。这不就跟国家提春秋假时,大家先想“能不能学东西”一样?
明明就是想让自己、让孩子喘口气,却偏要找个“有用”的理由,好像不这样,“玩”就站不住脚。
就像我在兴安岭休假时慌着工作,在摩博会里琢磨“这能写个啥选题”,连写这篇文章,都得先提“闲暇经济学”。
咱东亚人这“拧巴”劲儿,好像真刻在DNA里了,干啥都得找个“有意义”的理由。
现在人工智能都能刷题了,可我们还是在给“歇一歇”找借口:孩子想玩,得说“能锻炼能力”;大人想玩,得说“能提高工作效率”。
哎,咋就这么累呢?无所谓地歇一歇,真有这么难吗?
前几天翻书,看到辛弃疾写的“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突然就懂了:那孩子剥莲蓬,就是觉得好玩,没想过“这莲蓬能不能卖钱”“为啥不去读书”“剥这个算不算浪费时间”。
或许我们都该学学那孩子,在总想给“玩”找理由的世界里,坦然享受那份“无用的快乐”——毕竟,玩本身,就够有意义了。
*文中图片源于网络
发布于:广东省配资投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