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班、舞蹈班、游泳班……暑假,校外培训机构热闹非凡。然而,热闹背后也许暗藏消费风险。市消协提示,家长为孩子报名兴趣班时,务必签订书面合同且约定学习内容及退费条件等。同时,应尽量避免大额交费。
“您好,我们新开的编程班暑期特惠,报一年送半年!”“我们聘请的是资深教师,教学质量很不错,要不要了解一下?”暑假里,不少校外培训机构广泛招生,同时推出各种优惠以吸引学生家长们的眼球。
在市内一家少儿舞蹈培训机构,记者看到不少家长正在咨询报名事宜。一位家长拿起广告宣传页准备详细了解一下,却发现上面只写着“暑期进阶班”,但具体教哪些舞种、每周几节课、由什么资质的老师授课等信息较为模糊。对此,工作人员回答:“老师都是专业的,上课内容会灵活调整。”
市民牛女士去年暑假给孩子报名钢琴班时就遇到消费纠纷。当时,交了几千元的学费,可没上几节课,钢琴老师因故离职,孩子没了继续学习的兴趣,牛女士申请退费遭拒。“交费后只开了收据,没签正式合同。”牛女士说,培训机构以“已开课不退费”为由不予退费。后来,经过近两个月的维权,才要回了一半费用。
针对暑期培训可能存在的消费风险,市消协建议消费者在报名时注意以下4点:首先,选择正规的培训机构,报名时务必签合同,内容需明确授课科目、课时数量、教师资质、教学目标等核心信息,避免“名师授课”“快速学成”等模糊承诺。其次,交培训费时,建议选择金额低、周期短的课程,避免一次性交纳3个月以上费用,谨慎对待“预存XX元送XX元”等大额优惠。再次,退费条件的具体规定,建议在合同中明确体现,应详细列出全额退费标准和条件以及部分退费的具体比例和适用情况,确保合同执行的透明性和公正性。最后,建议消费者务必留存完整消费凭证,妥善保管合同、交费发票、宣传资料、上课记录等证据。如遇纠纷,可向12315或教育主管部门投诉。
配资投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