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事开始之前,我想问宝子们一个问题:你是什么时候知道自己是一个男人还是女人的?
实际上,关于人类的性别意识是怎么产生的,现在科学家们依然解释不清,有人认为性别意识是后天建立的,而有些则认为性别意识是一种本能。
而为了探究性别意识究竟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获得的,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性学家约翰·曼尼博士就曾进行了一场疯狂的、被动的性别置换实验,最后却毁掉了一个家庭,两个孩子。
不幸的双胞胎
在我们的理解中,性别改造就是将原本的性别,通过后天来矫正过来。现如今,一些人由于对自己的内在性别认知和自己的身体性别认知不同,会通过后天手术来进行改造性别。
展开剩余96%但在60多年前,由约翰·曼尼博士主导进行的这场实验,却有所不同。整个故事,还要从一个家庭的悲剧说起。
1965年8月22日,美国一个家庭生下了一对双胞胎,而且是同卵双胞胎,均是男性,他们给这两个男婴分别取名为布鲁斯(Bruce)和布莱恩(Brian)。
刚开始,他们两个的身体都非常健康,然而在7个月大时,由于包茎过长导致排尿困难,他们需要进行切割包皮手术。在当时,这项手术也已经非常成熟,几乎不存在任何风险。然而不幸的是,在手术中,弟弟布鲁斯的生殖器官意外被电灼针给全部烧掉了。
要知道,在当时那个年代,生殖器重建手术还不健全,这也就意味着此后的布鲁斯都将处在不男不女的尴尬境地。
于是乎,布鲁斯的父母便带着儿子四处求医,而就在一家人绝望之际,约翰·曼尼登场了。不过,他并不是来拯救这个家庭于水火的天使,而是将这个家庭推向更深地狱的恶魔。
疯狂的性别改造
约翰·曼尼是一位心理学家和性学家。当时,他极力推崇“性别中立论”,认为婴儿一出生并没有性别概念,他们对于性别的认知都是来自后天教育习得。
也就是说,假如在婴儿还小的时候,就对他们的性别进行“重新分配”,并强行干预和思想灌输,那么他们就能放弃先天的性别定位,肯定现在的性别。
受到约翰·曼尼演讲的启发,布鲁斯的父母觉得也可以将布鲁斯当成女儿来养,于是便给他邮寄了一封信。很快,这个家庭就收到了回信,信中曼尼博士也鼓励他们将小儿子布鲁斯培养成女儿。
实际上,此时的曼尼博士并不是为了这个家庭着想,而是想通过这对同卵双胞胎,来证明他的理论。
在曼尼看来,他觉得这家刚好是同卵双胞胎,基因相同,生活环境相似,所以如果性别意识是先天的话,那么他俩从降生时起对性别的认知肯定也不会改变。而一旦布鲁斯接受了自己是女性的设定,就意味着性别意识是后天的,那么他的性别中立论也将轰动全球。
在当时,改造女性的身体器官比较容易,所以他们接受了莫尼博士的建议,通过手术将小儿子改造成了女儿,并给他起了一个女性化的新名字,布兰达(Brenda)。
从这一刻起,以布兰达的一生为代价的性别改造实验也已经开始了。
在实验过程中,约翰·曼尼为了让布兰达认同女性身份,用上了一些极其粗鲁的手段。比如给布兰达看哥哥布莱恩的全身照,观看女人诞下女婴的图片,展示两性器官等。
就是在这种环境,布兰达看似健康地成长到了9岁,并表现出了一些明显的女性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约翰·曼尼的“性别中立论”似乎已经趋于完美。
不过事实上,曼尼有意隐瞒了这些实验过程,他一直在引导布兰达,却忽略了实验的副作用,以及对两个孩童造成的心理创伤。而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布兰达也开始有了先天的性别特征。
其实,布兰达并不喜欢和女生玩,反而喜欢赛车,喜欢跑步,喜欢和别人打架,但对洋娃娃并不感兴趣。由于布兰达的身体性别和心理性别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分歧,导致他就像个怪胎一样被别的孩子排挤,女生们觉得他太暴力,而男生们又觉得他是个女孩子。
渐渐地,这个不幸的娃娃患上了重度抑郁症,甚至想到了自杀,他经常向自己发问,自己到底应该是一个男人还是一个女人?
看着这个孩子在不断自我折磨,布兰达父母终于在她13岁那年,说出了那个隐藏许久的秘密。
这个迟到的真相就宛如一股劲风,彻底拨开了布兰达心中的疑云,让这个懵懂的小男孩重新认识了真正的自我。此刻他幡然醒悟,布兰达并不是怪胎,他也是一个普通的正常人。
之后,布兰达坦然接受了这一切,并将自己的名字改成大卫。自此,他开始定期注射睾固酮,并割除了两个由于雌激素发育的乳房,同时接受了生殖器再造手术。
在23岁这一年,大卫和一个名叫Jane的女孩步入了婚姻殿堂,并成了三个孩子的继父。
然而,故事到这里并未结束。
当作为哥哥的布莱恩得知自己并非家中唯一的男孩时,和弟弟的关系开始不断恶化,他认为是布兰达剥夺了父母的一切关注,并由此发展到了精神分裂的地步。最终在经历两次失败的婚姻之后,于2004年因服药过度离世了。
而恢复男儿身的大卫也没能修补残破的人生。由于从小性格孤僻,加上没能完成学业,大卫在进入社会之后只能以打零工度日。
他将他的故事卖给了一个电影人,但积蓄却被另外的商人骗走了,他和Jane的婚姻也没能维系多久。
在38岁那年,他将车开到超市停车场,用一支猎枪结束了这悲惨且荒诞的一生。
你或许不相信,作为世界头号发达国家,美国如今有将近30%的成年人没有一分钱存款,这是怎么回事?
要知道,美国的人均GDP达到了6万多美元,即使各州的收入不同,不过最低地区的平均时薪都能达到7.25美元,发达地区则在10美元以上。根据一天8小时的工作,每个月工作20多天来算的话,普通人的工资都能超过1000美元。
其次,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和全球最大的食品出口国之一,美国国内的物价也比较低。然而,就是在这种高收入低物价的完美搭配下,美国人的积蓄存款却少得可怜,有些人甚至连一百块钱都掏不出来。
根据调查,2024年美国人存款少于1000美元的比例大概是60%,同时有27%的成年人没有一毛钱存款。此外,美国的个人储蓄率也只有3.8%左右,而中国2019年的储蓄率为43.4%。
那么是什么导致的这种反差的呢?
第一,我们得知道美国的经济主要是通过国民消费带动的。长久以来,美国有超过65%的GDP是从消费中产生的,而信用卡正是美国人发明的。
早期信用卡:大莱卡
1987,美国运通公司推出了一种通用性信用卡,和传统“签帐卡”比起来,信用卡的审核更宽松,还款期更长,还款的方式灵活多变,还能分期偿还。
虽然这其中暗含着高额的利息,但对于数学不大好的美国人来说,他们已经放飞了自我,渐渐过起了寅吃卯粮的日子,可问题也出在这里。
在超前消费、负债性消费的流行下,信用卡应运而生。不过,信用卡的绝对受益者并非普通民众,而是华尔街那些大佬,他们将美国人变成了忠实打工仔。即便到了人人手握信用卡的21世纪,美国各大银行依然在不惜余力地向民众推广自家信用卡。
他们不但会发送垃圾信息,还会向潜在客户邮寄小广告,这些广告可不只是一张A4纸那么简单,而是动辄就数十页的彩印册。
于是乎,美国人的信用卡越来越多,冲动消费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实际上,美国人每年都会在非必需品上花掉大约1.8万美元,约占总收入的33%。
第二,美国是浪费重灾区。在地理上占据着天时地利的美国拥有着发达的农业,经济全球化又让美国能从全球各地获得各种物美价廉的消费品。
因此,美国的物价很低,低到让美国人错以为逛一趟超市不用花钱,这其实也是一种错觉。
虽然说大超市的东西很廉价,不过它们通常不会单个出售。比如有人想买个苹果尝尝味,那么他很可能需要买下一整盒。又或者你偶尔想要一瓶红酒买醉,那么你就需要将一整箱搬回家。
原本人们只想买,也只需要1块钱的商品,然而超市却会想方设法让你支付10块钱。最终的结果是,一箱苹果只吃了3个,剩下全部都烂在了冰箱。那箱从82年就买回来的红酒,到现在还没喝完。
而根据数据显示,美国人每天大约会浪费掉15万吨的食物,等同于一人一天浪费0.45千克的食物,占了食物总量的25%。
此外,在2019年时,美国住宅用户一个月的平均电费达到了115美元,但凡将那些不必要的浪费节省掉,比如一年四季不关的空调,24小时常开的路灯,也不至于掏不出500美元的应急款。
第三点,美国人没有忧患意识。假如你在美国有正常的工作,那么你需要花一大笔钱来买医保,倘若你的收入不高或者没有收入,反而可以免费去看病,领取救济和获得免费食物。
换句话来说,美国就是拿着有钱人和中产阶级的钱去赡养穷人,所以即便你穷到叮当响,在美国也还能苟延残喘。然而这种制度让美国人不再有危机感,让他们更愿意及时行乐,而不是存钱为未来着想。
此外,美国银行的存款利息几乎为零,你在许多银行存钱的话甚至还需要缴纳一笔费用。这么比起来,美国的债权、股票市场还能为投资人带来一笔可观的固定收入,许多美国股民都能从中获取极高的回报率,在这种趋势影响下,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将钱放到银行。
最后一点,美国一个家庭的年收入为7.8万美元,除去税收1.1万,医保5千,社保7千,大约还剩下5.5万。
在这其中,还要减去2万美元的房贷,1万美元的车贷,和将近2万的生活花费,最终真正剩下的就只有6千多美元。不过,在美国读大学大约需要10-20万,这就意味着,他们需要存下17-33年的钱才能付得起一个孩子上大学的费用。
总的来说,美国的超前消费主义,让很多人不再有危机感。加上美国税多,医保昂贵,好的教育也不便宜,所以绝大多数美国人存不到什么钱,穷人就更不用说了。
你知道,在70多年前,7个被处以绞刑的日本甲级战犯,行刑前都留下了什么遗言吗?只有一个人再提中国。
1946年1月19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成立,由美、苏、英、法、中等11个同盟国共同担任法官审理日本战犯。
同年5月3日,东京审判正式拉开帷幕,中国派遣了法官梅汝璈(áo)、检察官首席顾问倪征燠(yù)、检察官向哲浚等十余人全程参与这场审判。
东京审判共历时2年多,期间法庭对28名甲级战犯进行了庭审。其中,除了松冈洋右、永夜修身因自然身亡,大川周明被确诊患有梅毒性脑炎而未被起诉外,其他25人均被判处在二战中犯下战争重罪。
而在这25人中,7名关键人员皆被判处了死刑,包括有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武藤章、广田弘毅、木村兵太郎、松井石根以及板垣征四郎。
也正是他们,将人间一步步送入地狱,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七七事变,全面侵华战争,南京大屠杀等,这每一起震惊中外的案件的发生,都是和这些人物脱不开干系的。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最终投票表决是否对这7名罪恶滔天的战犯实行绞刑时,居然是6票赞成、5票反对,仅以一票之差通过了这项刑罚。
至于当时是哪5名法官给予了反对执行死刑的判决,如今已经成了谜。当然了,不论是谁对7位魔鬼网开一面,但他们最终都难逃一死。
1948年12月22日,在东京的巢鸭监狱,7名战犯被送上刑场,并于凌晨时分陆续执行绞刑。
值得一提的,这次行刑的顺序是根据抽签决定的。其中,日本侵华的头号间谍,土肥原贤二荣获一等奖,第一个登上了绞刑台。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了解这7人所犯下的罪行,以及看看他们在行刑前说了什么。
第一个登上绞刑台的土肥原贤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通,策划了包括暗杀张作霖、煽动汪精卫叛国等重大乱华事件。他在中国从事了将近30年的特务情报工作,抗战时期的每一起重大历史事件几乎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在行刑前,他留下了一句话:“往前跨,狭路亦变宽,二河白道如斯否,但愿亦见宽。”
这句精简的话和佛教有关,大致意思是希望死后步入佛教白道的时候,道路能宽敞一些,好让自己安然通过。由此可见,土肥原贤二至死都只希望自身好过一点,但对生前犯下的罪恶毫无忏悔之意。
第二个是东条英机。作为日本第40任首相,他策划侵略中国,发动太平洋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核心代表。在临终前,东条英机留下了两句诗词。
“此一去,尘世高山从头越,弥勒佛边唯去处,何其乐。明日始,无人畏惧无物愁,弥勒佛边唯寐处,何其悠。”一个屠戮无数生灵的魔鬼,想要去到弥勒佛身边,这是何等的荒谬。
第三位是陆军大将松井石根,也是南京大屠杀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在临刑前作了一首诗。
“天地无恨人无怨,心中唯有无畏念,思宁神安上旅程,无愁无虑趋向前。何物欲留人世间?唯吾心肺一忠言,自他平等不可忘,于此应怀真诚胆。”
前半段是松井石根的思想情感,而最后一句所表达的意思大概是全世界各民族是自他平等的。不过,通篇并未体现丝毫悔恨之意。
武藤章是第四位执行绞刑的战犯,作为日本陆军中将,武藤章也是该对南京大屠杀惨案直接负责的人。正是他的一声令下,让士兵涌入城中屠戮烧杀。此外,他还直接参与了东南亚数起大屠杀,是公认的亚洲公敌。
他在临刑前说道:“尘世间,妻儿固可恋。壮士豪杰,岂可苟偷安。”从这字里行间可以看出,直到罪行降临的那一刻,这只恶鬼依然保留着强烈的军国主义思想。
第五位是日本陆军大将板垣征四郎,也是九一八事变的策划者和伪满洲国的建立者之一。他在临终前说道:
“双膝跪拜神灵前,一心乞恕罪不浅。无限怀念,中国友人,于今乃见,东亚之外,复有东亚。祝愿我国与各国讲和,对世界和平作出贡献,祈祷中国和大韩国国运隆盛。”板垣征四郎是7人当中唯一一个乞罪并祝福中国的战犯。
倒数第二位是日本32任首相广田弘毅,也是侵华的主谋之一。在执行绞刑之前,他只给妻子留下了一句话。
“什么都可以忘却,唯独爱妻良牡子忘不了。从此一个天上,一个人间,惟愿夜夜梦里见。”
最后一位便是号称“缅甸屠夫”的陆军大将木村兵太郎,曾经一手造就了仰光大屠杀等多起惨绝人寰的事件。
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他说道:“我走了,恳望爱妻英凤子想开些,超脱了死,便是永恒的生。愿护佑我俩来世仍结良缘。”
广田弘毅和木村兵太郎最后思念的都是至爱,可他们在发动战争的时候又是否想过,自己的一道命令将会让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呢。
在东京审判期间,亚洲多地都建立了国际军事法庭,并对五千多名乙级、丙级战犯一一审判,公正地处死了战犯900余人。
1978年10月,日本将14名甲级战犯以及数千多名乙级、丙级战犯的名字牌位以“昭和时代殒命者”的名号送入了靖国神社,供社会参拜,而对这些亡者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却只字未提,更多的则是在美化。
最近有网友提了这样一个问题,问:击沉一艘航空母舰需要动用多少力量?目前又有哪些国家有能力给予航母致命一击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美国就曾用自家的航母进行了一场实验。2005年4月19日,美军将服役了31年之久的小鹰级航母“美国号”送到北卡罗来纳州周边的海域,开启了为期25天的抗击沉实验。
在这场实验中,美军用上了各式各样的空舰导弹、鱼雷和舰舰导弹等,对这个8万吨重的海上巨兽进行狂轰滥炸。然而最终的结果是,在水下、海上和空中全方位打击之下,这艘久经沙场的老航母依然屹立不倒。
与此同时,美军通过遍布航母的传感器,收集到了相关的各项实验数据。同年5月14日,在距离海岸97公里的海域,美国利用高爆炸药将这只庞然大物送入了1829米的冰冷海底。而所有的实验数据至今仍未公布。
当然了,这些都只是理想状态下的实验数据,任谁也不可能做到一上来就对航母进行致命打击。此外,在实战中,航母基本不会出现落单的情况。
通常来讲,一艘航母会配备大约5艘水面舰艇,3艘左右的核潜艇,组成一个攻守皆备的战斗群。在这种状态下,别说将它击沉,光是靠近它都需要花不少功夫。
既然如此,那么到底需要多少枚反舰导弹才能击沉一艘航空母舰呢?我们国家研制的东风快递能否做到这一点呢?
二战之后,美国唯一一艘被敌人击沉的航母是博格级护航航母“卡德号”。卡德号在越南战争执行运输任务的过程中,被6个越南蛙人利用炸药给击沉了。
滑稽的是,这艘在二战中就建成的,长为151米、排水量达1.5万吨的航母,最终居然倒在了美国制造的C-4炸药下。更荒诞的是,这6名蛙人不但完成了任务,还都全身而退了。
在这之后,美国就一边忙着封锁消息,一边在全力打造核动力航母,以提高航母的抗打击性能。
检查卡德号受损情况
说到这,你可能会好奇了,专门为打击航母而生的东风21D以及东风26弹道导弹,能不能给航母以重创呢?中国击沉一艘航母又需要多长时间呢?
从作战效果来看,像东风-21D和东风26这些反航母导弹的确能有效限制航母的活动。不过,真正想要击沉航母,并不是单纯依靠导弹就足够了,我们还得根据具体情况分析。
一方面,在航母单独航行的情况下,利用东风快递对航母进行饱和式打击的确不难,估计数小时的时间就能让其丧失机动性,将其击沉也只是时间问题。不过实际作战中真的会有这种情况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航母在海上航行的时候,身边通常会跟着几个“小弟”,也就是我们熟悉的航母战斗群。一个航母群,除了舰载机联队之外,还会配备1-2艘宙斯盾巡洋舰以防空反导、2-3艘驱逐舰以克制敌方战机,此外还有1-2艘攻击性潜艇以反潜保护。
其次是航母编队的防空火力体系。据悉,如今美国的尼米兹级航母编队中,其航母本身和护卫舰配备的防空弹道数量能达到600枚,所以想要攻破航母群的防空火力网,难度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那么,假如对方突破了航母群,他们又有能力击沉航母吗?
就拿尼米兹级航母来说,尼米兹级航母的排水量大约为10万吨,其弹药区等关键部位的装甲厚度为550毫米,舰体采用的是模块化多层隔离,可谓固若金汤。
此外,尼米兹级航母内部还设计有反鱼雷空间,在受到导弹密集攻击时,只有当足够大的弹头一口气冲破全部隔断层,才有可能让足够多的海水涌入船体中。而通常来讲,即便是被鱼雷命中,其反鱼雷的外层龙骨还能分散能量。当这股力量袭来时,顶多就是让船体微微上扬。
总的来说,采用常规性武器基本都不能给予航母致命性打击。而发展到如今,各国在反航母导弹的研究上,也开始将重点从常规性武器逐渐向核武器方面转移。在2019年时,俄罗斯就对外宣布他们已经研发了一款反航母导弹,也就是“波塞冬”水下洲际导弹。
据悉,俄罗斯的“波塞冬”导弹的能量等同于1500万吨TNT当量的巨型核弹头所释放的威力,假如这枚导弹在大西洋的中间区域起爆,那么就足以在美国的东海岸地区形成高度达600米的大海啸。这种情况下,对整个航母群来说都是致命的。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中国的航母打击体系已经成形。从定位获取精准位置,到形成预警机制做出快速反应,再到精准评估、共同作战进行发射、制导和命中,这一系列的操作都已经形成了闭环。
最后,虽然说击沉一艘航母很难,但是在实际作战过程中,并不一定要击沉航母,只需要做到精准打击,破坏航母的机动性就足够了。而在实战中,在各方面的高效配合之下,东风快递依然有无限可能。
有道是“殷忧启圣,多难兴邦”。中华民族能成为人类历史上,诸多古老文明中未曾断绝的文明,绝非侥幸,而是因为华夏子民总是能战胜一场又一场天灾人祸,在危机和困难中砥砺前行。
那么,中国大地上的灾难到底有多频繁呢?
以大明为例,据邓拓先生的《中国灾荒史》统计指出,在明朝276年的时间里,各类史书共记载的灾难次数达到了1011次。
包括了196次水灾,174次旱灾,165次地震,112次冰雹,还有风灾、蝗灾、歉饥、疫灾380余次。可以说,大明从开局到结束的这276年间,平均每年就得迎接3场以上的天灾,这也是为什么明朝从头到尾都在揭竿而起的原因。
然而,在如此频发的灾难面前,悲催的明朝还爆发了中国乃至世界有史以来死伤最惨重的大地震,它就是华县大地震。
华州大地震
据明史的记载可知,这场发生在明嘉靖壬寅年间的大地震,其核心范围共波及了山西、陕西、河南三个省份,同时大半个中国甚至都领略到了震感。从现代统计来看,华县大地震的震级为8级,烈度约11度,重灾区域面积达30万平方千米。
其次,这场地震发生于腊月十二,正值数九寒冬时,家家户户几乎不外出,而地震又恰好发生在子时,也就是午夜12点左右,这种时候发生地震是最致命的。
据悉,当时仅各官府上报的有名字的死亡人数就多达83万,要知道,封建社会的行政效率低下,又经常有隐匿人口的情况,所以这场大地震的实际伤亡情况可能要比奏报的更为严重。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天灾之下,处于震中心的陕西关中一带伤亡可谓惨重无比,明朝官吏秦可大在《地震记》中这样写道:
“潼、蒲之死者什七,同、华之死者什六,渭南之死者什五、省城之死者什三。”
“关中当乙卯地震之变,民庐尽倾塌无余,被伤者不知其几千万人。旦地中如雷,一日震惊数次。孑遗之民仰天号痛,莫知所为。”——《东衙坡玉皇阁记》
也就是说,伤亡最惨重的震中区域,当地将近有七成的人口不幸遇难,最终导致人烟稠密、经济繁华的陕西关中一带“二千里人烟绝迹”。关中、山西和河南等地几乎一夜之间沦为废墟,经济、文化损失难以估量。
比如起于唐代的汉族文化瑰宝西安碑林,这片文化、艺术价值绝无仅有,经历数代而安然无恙的碑林,却在华县地震中损毁大半。著名的《开成石碑》甚至直接碎裂成40多方。
至于地震带来的后续影响更是糟糕透顶,当时,陕西关中区域的地势突变,山崩、地陷、地裂、滑坡、喷水等现象遍地皆是。很多肥沃的农田耕地瞬间化为不毛之地,许多山川河流因此断流,甚至连黄河都曾被滑坡给堵塞。
与此同时,各地粮食骤减,人心惶惶,社会秩序变得混乱不堪。随之而来的还有旱灾、蝗灾、水灾和瘟疫,更让当地雪上加霜,很多在地震中躲过一劫的人,最终却倒在了后续的饥荒、灾害和内乱当中。
所谓大灾过后必有大疫,地震之后,接二连三的灾难和地势剧烈形变,导致人畜死伤严重,水中病菌不断滋生,瘟疫就此在中华大地盛行,最为严重时,甚至有整村整族绝户的现象。
在混乱之中,各路地痞、流氓趁势抢掠,进一步加剧社会动荡,许多无粮可收的灾民,也只能被迫成为流民或者落草为寇。那些贪官污吏,则趁着灾荒之年横征暴敛,让这场灾难越发难以收场。
可以说,死亡人数超过83万的华县大地震,是中国乃至世界有史以来至今伤亡最惨重的一场地震。那么,在灾难期间,朝廷又在做什么呢
当华县地震爆发之后,明朝各级官员纷纷上奏,请求朝廷援助。不过,由于地震导致各地道路损毁严重,所以等嘉靖皇帝接到灾情报告的时候,已经是次年二月了,此时距离地震已经过去两个多月。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的救助自然是杯水车薪的。而且,为了防范外族入侵,朝廷是选择将赈灾重点放在了宁夏卫、延绥镇、甘肃真等明朝的边疆重镇,对灾情最严峻的陕西一带却并未给予实质性的救助。
此外,由于明朝自开局以来的财政问题和国力持续锐减,导致明朝中央对地方的赈济本身就很有限,能查到的朝廷拨款甚至只有15万两白银,剩下能做的就是派人到受灾区域祭告当地名山大川和减免受灾区域的赋役。
为此,面对华夏地震这场空前灾难,灾民们能依靠的只有自己和当地官府。
一方面,官府在尽力协调民众和士绅阶层间的利益关系,鼓励地主们拿出部分利益给灾民,稳定局面。
另一方面,官府开始开仓赈灾,组织灾民重建家园。通过兴修水利,重铸道路、桥梁、减免赋税徭役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混沌的社会秩序才得到了初步安定。
当然,不管是皇帝、朝廷、地方官府还是士绅阶层,他们毕竟是占少数的统治阶层,真正的受难者还是占大多数的普通百姓,这些灾民无地安置,粮食绝收,瘟疫肆虐,躲过地震又因饥荒、寒冷、疾病而死。
发布于:江苏省配资投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